您的位置:首页 >特色 > 正文

宁夏行5 史前文化遗址水洞沟

时光有时会埋没一切,时光有时亦会重现一切。宁夏的历史从哪里书写?文字从何时记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三个外国神甫在一次偶然的发现中给出了答案,这就是水洞沟史前文化遗址,距今已有三万多年。据有关资料介绍,1919年,比利时神甫肯特由银川去陕西,途径水洞沟时无意中发现了清水河对岸的断崖上有犀牛头骨化石和经过人工打制过的石英岩石片。不久他将这一发现告知了他的朋友,时任天津北疆博物院院长的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神甫和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神甫。1923年6月,桑志华和德日进从天津出发,经包头至磴口东渡黄河,沿黄河右岸向南抵横城,到达水洞沟,进行了为期十二天的考古发掘,先后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此后,他们的考察和发掘报告在国外公开发表,水洞沟因此成为了中国最早发现、发掘和进行系统研究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

▲图1.水洞沟景区大门。

今年9月初的一天,我们带着想往和探究的心情来到了距银川市区仅19公里的水洞沟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位于大门西侧的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建成开馆于2009年,其外形是仿水洞沟遗址出土的石叶石器造型,展馆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图片、实物、文物标本形式展示人类演进史及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和水洞沟遗址等。另一部分则是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画、实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结合先进的声、光、电等技术的运用,再现三万年前远古人类其乐融融渔猎生活和打制石器的生产场景以及暴雨倾盆、洪水肆掠、山崩地裂等震撼的灾难场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图4.5.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画、实景、幻影成像等展示三万年前远古人类生活和生产场景以及自然灾害的场景,唯美和逼真,令人震撼。

▲图6.水洞沟先人狩猎的雕塑场景。

▲图7.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图版。

▲图8.9.10.水洞沟出土的部分文物。

▲图11. 水洞沟发掘者德日进、桑志华和张三的高分子硅胶像。

参观完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往北走不远处有一个“张三小店”。张三小店和水洞沟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有着密切的关系。张三,本名张梓,汉族,灵武水洞沟村人,因他排行老三,人们便叫他张三,他开的小店也因之被称为“张三小店”。上个世纪初水洞沟是荒漠地带,“张三小店”只是为了东来西往的旅客设立的店房,至多能住四、五个人。当年肯特、桑志华和德日进来到水洞沟,都曾先后住在这里。德日进更是把“张三小店”标在了他测绘的地图上,随着他们的考察和发掘报告在国外发表,“张三小店”也在国际古生物界出了名。2006年,水洞沟景区根据张三妻弟赵龙老人的回忆,重新修复了“张三小店”,以此纪念对水洞沟文化遗址的发掘做出贡献的张三及其小店。

▲图12.走出博物馆,远眺水洞沟村口及毗邻的张三小店。

▲图13.14.张三小店外观。

▲图15.张三小店的正屋内景。

▲图16.17.张三小店院子里有4位古生物学家塑像,从右往左分别是贾兰坡、裴文中、德日进、桑志华,他们都在水洞沟文化遗址的发现发掘中有过重大贡献。除此之外,裴文中、贾兰坡和德日进还是“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者,参与了周口店遗址的研究和发掘工作,裴文中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也是周口店遗址研究和发掘工作的主持者。桑志华创建了北疆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

紧邻张三小店的是水洞沟村。水洞沟村是一个古老的地穴式的聚落遗址区。在古老的水洞沟村里,保留着北方先民们创造的窑洞式、地穴式、半地穴式、浅地穴式的居室。这种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居室,往往建在黄土层较厚的山坡或沟岸上,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我国北方地区称其为“地窝子”、“地窨子”,它伴随着人类存在了数千年,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逐渐被人们废弃。水洞沟村里还设置了扮演先民生活的场景,其中一个地窝子里有三位中年妇女,穿着当今人想像的原始衣饰,我与她们交谈了几句。她们是住在银川周边的村民,被景区雇佣在这里工作,在有游客到来时,模仿先民做一些原始活计,比如钻木取火等等。景区每天有车接送她们上下班,每月的工资两千多块。

▲图18.-23.水洞沟村,共有29处地穴式建筑遗址,景区选择了其中一些地穴式的居室进行了恢复,游客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先民们的居住形式。现场还有扮演先民们生活的场景。

水洞沟村遗址区往西,坡上有白色标志性石碑“水洞沟遗址”,坡下有电瓶车乘车站和游客休息餐饮棚。坐上越野式电瓶车,大约5分钟的车程,来到了水洞沟遗址的发掘区域。这里矗立着一个高大的黑色石碑“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文化遗址共有9个发掘地点,景区逐个树立标志牌,为游客介绍基本的发掘情况。在游览参观的线路上我们只看到了3个相距比较近的发掘地点,首先看到的是水洞沟二号遗址地层剖面。这里有护栏、有顶棚,可以清晰地看见地层剖面的层次和考古留下的编号。水洞沟景区有一段风景优美的芦花谷,这里曾是清水河的一段。走进芦苇茂密、芦花摇曳的河谷之中,一号和七号遗址地层剖面就在芦花谷两岸的断崖峭壁之上。

▲图24.水洞沟村的西边高坡上,矗立着一个白色的仿石碑,高8米,宽5.6米,上有“水洞沟遗址”五个大字。这是水洞沟景区的标志性建筑,是仿照水洞沟出土的编号为9号的尖状器,用现代材料放大制作而成。

▲图25.水洞沟景区的观光电瓶车。

▲图26. 水洞沟遗址发掘区域的石碑“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石碑基石有两行小字,“水洞沟遗址是我国最早发现并经过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它结束了亚洲和中国没有旧石器的历史,开创了东方旧石器研究的先河。”

▲图27.28.水洞沟二号遗址剖面,厚度为12.5米,自下而上分为18层,1-17层主要由晚更新世浅黄色粉砂、灰绿色泥质粉砂组成,包含5个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含有石制品、动物化石和灰烬等。二号遗址发掘共获得石制品2664件,另有少量动物化石碎片,还获取到一些植物种子标本。

▲图29.30.二号遗址前,景区设置了考古体验模拟区、石器制作模拟区和钻木取火模拟区等游乐区域。

▲图31.32.位于芦花谷北侧崖壁的水洞沟一号遗址剖面,剖面总厚15米左右,自下而上可分为10层。第1层为渐新世粽红色粘土层,2-4层为河床相砾石层和夹砾石透镜体的亚砂土,5-6层为一套从湖沼环境向河流环境变化过程的沉积物,为晚更新世中晚期沉积,是遗址的旧石器文化层,含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第7-10层为全新世湖沼相沉积,其中7-9层是遗址的新石器文化层,底部发现有磨光石斧和磨盘。

▲图33.34.位于芦花谷南侧崖壁的水洞沟七号遗址剖面,与一号遗址相距大约300米。剖面厚度超过12米,以河湖相沉积环境为主。自下而上可分为11层。1-10层主要由晚更新世浅黄色粉砂、灰白色粉砂组成,包括2个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含有石制品、动物化石等。第11层为全新世灰黄色松散状粉砂。出土标本2006件,绝大多数为石制品,少量为动物化石碎片。

自上世纪水洞沟史前文化遗址被发现之后的90余年中,我国考古学界包括著名的古生物学家裴文中、贾兰坡先生在这里共进行过五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了三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尼安德特人)、奥瑞纳(晚期智人)文化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奥瑞纳文化的石器技术风格极为相似。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有些国外学者据此认为,水洞沟文化是西方人类迁徙到这里以后才创造出来的。而我国许多学者认为,水洞沟文化应是本土文化。近年来,随着水洞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水洞沟文化具有西方文化的特点。水洞沟人到底是西方来客,还是土著居民?当年他们在水洞沟神秘消失后,又走向何方?这些或许都成为了永远的谜。然而,不管水洞沟人足迹今在何方,也不管他们最后演变成什么人种和民族,他们留下的丰厚文化遗存,却揭开了宁夏史前文化的序幕。毋庸置疑,“水洞沟文化”当可视为宁夏史前文化的发端。

▲图35.水洞沟芦花谷。水洞沟景区,不仅是三万年前远古人类繁衍生息之地,还是我国明代边塞重要的军事防御重地。走出芦花谷,前面有明代的水岸长城和遍布整个峡谷绝壁的藏兵洞。

(写于2017年11月15日)

点击

标签: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