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南京锚定远景目标,要聚力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丽古都。
立足新发展阶段,如何提升规划建设与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共同描绘出一幅彰显人文美、生态美、活力美、协调美的崭新画卷。
外联内优,打造宜融、宜业、宜居中心城市
【人物档案】 李永乐,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香港大学房地产及建设系访问学者。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建议】未来五年,南京应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外部联通、内部优化、细部更新等举措打造宜融、宜业、宜居的中心城市。
“外部联通”,即增加城市互通性,实现宜融。南京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应进一步加快城市间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缩小城市间的“空间距离”,实现南京与周边城市的无缝对接,进而实现与周边城市人流和物流的相互融通。
“内部优化”,即减少职住分离度,实现宜业。职住分离成为大城市居民的常态,南京应进一步加强主城、副城和新城之间的快速通道和公共交通建设,减少居民通勤时间,进而实现就业和居住的有机融合。
“细部更新”,是提升生活幸福感,实现宜居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南京大力推动老旧小区出新改造,明显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未来在改造居住小环境的同时,应适度增加15分钟生活圈的公共空间,如增加绿地、广场等微环境建设,可以有效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实现老城不老、老而优雅。
尊重城市更新规律,推行小规模渐进式织补式微更新
【人物档案】汪广丰,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城乡建设与发展研究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城市建设和管理、技术工作,曾担任自来水厂厂长,市市政公用局、市建委副处长,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400多篇论文,多篇研究成果获市主要领导批示。
【建议】城市更新要在保留历史文脉基础上,以渐进式、小规模的存量微更新为基本形式。主城区以保护更新为主,中心城区以减量提质更新为主,城市副中心和新城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和与绿色生态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功能。
城市更新中,应严控大规模拆除,坚持应留尽留,全力保持城市记忆。除违法建筑和被鉴定为危房的以外,不大规模、成片集中拆除现状建筑。既有建筑以保留修缮加固为主,改善设施设备,提高节能水平,充分利用存量资源。不随意拆除、迁移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不脱管失修、修而不用、随意闲置。同时严控大规模、强制性搬迁居民,其改变了社会人口结构,割断了人、地和文化的关系,应尊重居民安置意愿,以就地安置为主,改善居住条件,保持邻里关系和社会结构。
对现存建筑格局完整、建筑质量较好、建筑结构安全的房屋院落,及时进行保护性修缮,通过结构加固、设施设备维修和改造提升等方式,恢复传统风貌、优化居住及使用功能;对传统格局和风貌已发生不可逆改变或无法通过修缮、改善等方式继续维持传统风貌的区域,应依据史料研究与传统民居形态特征规律,对传统格局和风貌样式进行辨析,选取有价值的要素,适度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传统风貌的恢复。
精细考量,为民生实事找到最优实施路径
【人物档案】王承慧,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 国家注册规划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学委会委员,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委会委员; 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员会专家委员。
【建议】近年来,社区生活圈已成为民生建设领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抓手,突出民生福祉导向,强调以人为本,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切实增强了南京这座城市的宜居度。未来民生实事的推进,要有指标引领,但还需实施路径和行动模式的支持。
由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复杂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同一类型的民生实事在具体落地时需要契合当地实情,通过深入的公众参与,找到合适当地的实施路径。比如垃圾分类,老龄化严重的老旧小区和物业管理费用高昂的新小区,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老人来说,需要精细考虑垃圾收集点位、收集时间,甚至收集器具的设计。
中国已经逐渐进入存量为主的城镇发展时期,存量优化必然涉及多主体的利益关系,因此未来基于协商找到大家均能认可的共享模式就非常重要。比如停车共享,将涉及共享车位的多重利益主体,需要探索不同主体能达成共识的停车共享模式,包括车库条件、出入口管控、共享契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