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特色 > 正文

我国多地区的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离岸的覆盖率下降更为明显

在海里“种珊瑚”,第一步需要用铁钉将珊瑚树底的锚锤入海底。把80厘米长、1.8厘米粗的铁钉打入海底,在陆地上算不上复杂的操作,但到了海底,在压力和浮力的干扰下绝不轻松,不仅需要技术娴熟,更需要超强的体力。

这件事,黄晖和她的团队已经做了十几年。作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会长,拯救、恢复珊瑚是她为之努力始终的事业。

6月8日是第十三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四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关注点投向了珊瑚和珊瑚礁。

在黄晖看来,对珊瑚和珊瑚礁的重视,已经是非做不可的事,因为“珊瑚礁衰退严重,生物资源枯竭”是不争的事实。

珊瑚礁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海底花园”,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的覆盖面积,为近30%的海洋鱼类提供了生活的家园。

黄晖强调,健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非常重要,在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减灾、降低温室效应与支撑休闲旅游及相关产业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况且,在长达2.5亿年间,珊瑚始终是一道美丽的海底风景线。但近二三十年来,珊瑚的白化、死亡已经是全球性问题。

“活的造礁石珊瑚的覆盖率是表征珊瑚礁生存状态的重要指征,就像在陆地上说森林覆盖率一样。”黄晖说,我国珊瑚礁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珊瑚礁资源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华南大陆沿岸、台湾岛和海南岛沿岸以及南海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中国拥有很高的造礁石珊瑚物种多样性,一共记录造礁石珊瑚物种445种,其中南沙群岛的造礁石珊瑚物种多样性最高,拥有386种。”黄晖说,它们不只构成南海的生态系统,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她直言,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尤其是后者的影响下,中国不同区域的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呈现下降趋势,局部区域的覆盖率甚至已经低于10%。就分布而言,相对于近岸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出现下降的趋势,离岸的覆盖率下降更为明显。

此外,《中国珊瑚礁状况报告(2010—2019)》显示,我国多地区的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许多区域从多样性较高的群落转变为以团块状为单一优势类群的群落。

报告强调,我国珊瑚礁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威胁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珊瑚病敌害。其中,气候变化引发的问题较为复杂,包括海水温度异常、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等;人类活动则被认为是我国南海珊瑚礁退化的重要因素,包括过度捕捞、非法渔业活动、海水富营养化、海岸带开发、工程建设和滨海旅游等。

“珊瑚礁保护的相关法律已经很多了。”黄晖坦言,最大的问题在于执法的力量和力度不足,保护区通常存在工作人员和船只不足的现象,无法有效管理那么大的海域,执法力度不够也导致犯罪成本太低。

为了探明珊瑚礁生态变化,黄晖调查了我国所有有珊瑚礁的海域。她带领团队钻研珊瑚繁殖和珊瑚礁修复技术,也就是在海底“种珊瑚”。通过针对不同珊瑚礁类型摸索不同的修复技术,她们已经在南海海床种植了20多万平方米的珊瑚。

虽然研究工作繁忙,但每年,黄晖依旧坚持出海作业近一个月。“我们既要做好珊瑚礁生态修复与保护,又要注重前沿基础研究,挖掘环境压力下珊瑚礁生态系统演变的奥秘,找到相应的生物保护技术。”被称为“珊瑚妈妈”的她说。(崔 爽)

标签: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

资讯播报